国庆前后,中国高铁创下了世界最快长途子弹头列车的记录:北京和上海间的“复兴号”高铁时速达到每小时350公里。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,也是中国产业政策的胜利。强大的政府为高铁科研提供资金,为铁道建设提供用地,为亏损铁路提供援助,为设备制造商提供补贴。在确定优先发展的行业并部署资金和政策工具加以培育这方面,中国有杰出的能力。如今中国针对一系列先进行业推出的新一代产业政策,可能会在机器人、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取得成果。
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广度和力度上是独一无二的。多年来,政府集中力量在它划定的九大传统产业中实现现代化,包括造船、炼钢和石化。2010年,从新能源到生物技术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也成为了重点发展目标。两年前,中国政府宣布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计划,指明十个发展领域目前处于政府规划的核心,航空航天、新材料和农机装备位列其中。各时期的发展计划之间有所重叠,结果是全盘发展——政府试图在各个重要经济领域都带来改变,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。
“中国制造2025”计划是中国最新的热点产业政策,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德国的“工业4.0”模式。德国模式的重点是通过培训和政策支持创造有益的环境,但由企业自行做出商业决策,而在中国,政策的角色要重要得多。截至今年初,官方已建立了1013个“政府引导基金”,规模达5.3万亿元,其中大部分用于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十大产业。8月,工信部公布了制造业补贴计划,涵盖多达62个独立的项目。政府已经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各个行业制定了国产化目标,这引发了疑虑。